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陈 政
内容提要: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当前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有效解决这个课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有着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贵州铆足了劲儿,掀起一个个贵州红色旅游的高潮。但作为开展红色旅游较早的省份之一,其红色旅游似乎一直游走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市场之间,不断求解和探索如何将贵州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两者有机融合形成产业之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本文就传承红色基因,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 对策建议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贵州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贵州以长征文化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知名度高,震撼力强,红色品牌突出,有很好的市场号召力;二是传奇性、趣味性、参与性强,便于打造成为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三是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绿色生态等旅游资源相伴相生,便于整合集中开发,建设成为复合型旅游产品;四是分布面广、带动性强,可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扩大受益面;五是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贵州以长征文化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具有特殊的市场宣传效果。将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一、贵州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一是,以遵义会址为中心,省内大部分地区都有可供发掘的红色文化资源。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留下遗迹最多的省份。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中央批准建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一个个胜利。遵义古城,赤水河畔,乌江两岸,娄山雄关,黎平会议,黔东革命根据地,木黄会师,石阡会议,息烽集中营等多处革命红色历史遗迹,真实地记载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革命先烈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贵州是红色经典的热土,每天接待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据调查,红军足迹遍布全省88个县(市、区)中的68个。以遵义会议址为中心,省内大部分地区都有可供发掘的红色文化资源。贵州唯我独有、不可替代的红色旅游资源,现保护完好的有350余处,具备良好开发利用基础的有160余处。以遵义会址为中心,该省内大部分地区都有可供发掘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军长征历史上的黎平会议、镇远战役、猴场会议、强渡乌江、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等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历史活动,都为贵州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另外,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贵州还涌现出了我党早期的一批革命家,如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他们的故居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2005年规划出台的《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当中,该省就有3条纳入其中。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年共接待中外游客4380.71万人次,年均增长20.06%;接待入境游客9.03万人次,年均增长14.97%;红色旅游综合收入223.13亿元,年均增长28.02%。

二是,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在24万年前,贵州这块土地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使贵州成为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地点80余处,观音洞旧石器遗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名称始于宋代,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众多、独特。现有民族成分54个,其中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8个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国土面积55.5%;人口超过1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10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254.8万人,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6.11%,数量居全国第4位。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了绚丽多姿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素有少数民族“千岛文化”“百节之州” 之称。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势西高东低,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的美丽与神奇。
三是,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多彩。全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省城贵阳→龙宫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镇宁石头寨景区(含布依族风情)→关岭国家地质公园→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中国凉都六盘水→高原明珠草海自然保护区(含彝族、回族风情)→赫章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避暑名山即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中国杜鹃花都黔西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息烽集中营旧址和温泉→遵义会议会址→中国酒都仁怀神韵→赤水风景名胜